科学家们之所以研究人工智能,是希望它们可以替代人类去执行各类工作。比如面对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中的探测任务,具备攀爬能力的微型机器人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
近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张一慧教授课题组,创新研制出一种可适应不同形貌墙面的微型软体攀爬机器人(体长从6毫米到90毫米、质量从0.2克到3克不等),能在不同形貌表面攀爬,在两种不同表面之间过渡。同时受浮游生物水螅多种运动步态的启发,实现了机器人在步进、“翻筋斗”前进和翻转过渡三种运动步态间的按需切换。
我们的科技留言板“有意见”如下
@TOFU:微型机器人在医疗领域可能扮演各种角色,也许有一天,疾病的诊断或治疗将不必进行任何手术,而是采取吞入机器人药丸方式来执行精细任务。不过对于这些微型机器人,也要谨慎对待,预防可能带来的风险与危害,可能还要各领域的合作。
@有想法的向日葵:微型软体攀爬机器人能代替人类进入一些狭窄,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探测作业。那它的使用条件是否会有些限制,比如距离多远可接收信号,水油环境下是否可以作业?
@Ada:该微型软体攀爬机器人包含可重构静电吸附脚掌、可变形身躯和智能关节三部分,因此可以在不同材质、不同粗糙度、不同形貌墙面攀爬。应用方面,比如在飞机发动机、炼油机等复杂系统中,该机器人可以经历各类管道、齿轮等曲面结构,到达指定位置进行故障检测等任务。
@梁山伯与猪硬来:影视作品里机器人的温情满满总离不开现实世界机器人发展格局的变化。从“爱德华”到“大白”,软体机器人还能走向何方?软体机器人的到来到底是机器人时代的新开局,还是人类研发机器人史的新转折?
@媒体搬运工:机器人越来越AI化,而且场景越来越细分,记得此前就有颗粒机器人,现在新材料、新技术让机器人可以适应更多行业需求。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高级软件工程师Alice Vinogradova将自己用SAP ABAP语言编写的向量数据库ZVDB移植到了搭载Z80处理器的经典计算机Sinclair ZX Spectrum上。她发现ABAP(1983年)和Z80(1976年)几乎是同时代产物,都诞生于内存珍贵、每个字节都很重要的计算时代。通过应用Z80优化技术,尽管时钟频率相差857倍,但代码运行速度仅慢3-6倍。她认为这些老式优化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在现代硬件上依然有效。
这项由东京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研究提出了UMoE架构,通过重新设计注意力机制,实现了注意力层和前馈网络层的专家参数共享。该方法在多个数据集上显著优于现有的MoE方法,同时保持了较低的计算开销,为大语言模型的高效扩展提供了新思路。
韩国电子巨头三星宣布收购美国西雅图数字健康技术公司Xealth,进一步扩大在健康领域的布局。Xealth专注于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将数字健康技术整合到日常实践中,与70多家数字健康技术供应商合作,应用覆盖美国500多家医院。此次收购将推动三星向连接医疗保健平台转型,结合其在传感器技术和可穿戴设备方面的优势,完善Samsung Health平台功能。
小米团队开发的MiMo-7B模型证明了AI领域"小而精"路线的可行性。这个仅有70亿参数的模型通过创新的预训练数据处理、三阶段训练策略和强化学习优化,在数学推理和编程任务上超越了320亿参数的大模型,甚至在某些指标上击败OpenAI o1-mini。研究团队还开发了高效的训练基础设施,将训练速度提升2.29倍。该成果已完全开源,为AI民主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