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科幻界的扛把子,无论你是否了解科幻,都一定听说过《三体》的大名。12月10日,《三体》动画版在B站开播,开播首日播放量破亿,打破了B站最快播放破亿的动画记录,但尴尬的是开播后动画口碑直线下跌,豆瓣评分降到了5.6,不满的声音随处可见。
总得来看,主要是制作水平不及预期。比如第一集的画面中,主人公罗辑的手指变成了四节,第三集前“人物建模太丑”登上微博热搜,在最新第四集的PDC大会上,还被网友发现众多人脸模型重复利用。
我们的科技留言板“有意见”如下
@不倒翁:早期所有的动漫都是一张扑克脸,但是通过剧情、音乐或者声音等都会弥补画面的不足。但是现在大家没有奢求谁能把三体编成多好的可以视觉呈现的剧本,大家现在仅仅想要满足对高清画质的追求。脑子不够用,那就拿算力来凑,动画渲染制作周期越短,需要的算力越大,《三体》是由B站、艺画开天和三体宇宙联合出品,按说这么大的公司应该采用好的计算平台来制作。是联系不上好的算力平台吗?华为云、阿里云等算力平台随便选,想要自己搭建服务器,那英特尔、英伟达等也随时可以提供咨询。
@黑咕隆咚:期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首先,《三体》动画开播之前宣传造势太过,让人以为这是90分起步的作品,看完却是及格分的效果。其次,动画对原作改编太多,让不少原著党心生不满。再次,动画细节上有些粗糙,经不起仔细推敲。所以大家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想要做优秀作品,还是应该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多在品质上下功夫。
@周一见:原著作品珠玉在前,影视版的改编难度可想而知,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想观众买单,还得是原著的水平。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当前软件工程团队正在试验基于AI代理的编码工具和大语言模型,以提高开发速度和质量。然而,AI编码工具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方式。开发者需要提供结构化的问题描述、明确的执行要求和相关上下文,同时建立适当的防护机制。AI不仅能处理重复性任务,还能识别和评估替代方案,从被动助手演进为工作流程推进器。成功的关键在于将AI视为合作伙伴而非快捷工具,并将其整合到软件交付的全生命周期中。
NVIDIA研究团队开发出名为Lyra的AI系统,能够仅凭单张照片生成完整3D场景,用户可自由切换观察角度。该技术采用创新的"自蒸馏"学习方法,让视频生成模型指导3D重建模块工作。系统还支持动态4D场景生成,在多项测试中表现优异。这项技术将大大降低3D内容创作门槛,为游戏开发、电影制作、VR/AR应用等领域带来重大突破。
Salesforce发布企业级AI智能体平台Agentforce 360,将AI智能体融入几乎所有应用中。该平台采用混合推理引擎Atlas,结合大语言模型的概率思维和业务规则的精确性,支持语音交互和深度集成。以Slack为主要界面,提供Agentforce Builder开发环境,能将非结构化文档转换为可查询记录。Salesforce内部已部署该系统,每周处理180万次对话,主动服务活动增长40%。
谷歌DeepMind团队创新性地让Gemini 2.5模型在无需训练的情况下学会理解卫星多光谱图像。他们将复杂的12波段卫星数据转换为6张可理解的伪彩色图像,配以详细文字说明,使通用AI模型能够准确分析遥感数据。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超越现有模型,为遥感领域AI应用开辟了全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