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意识上传云端实现永生的概念在影视作品中并不少见,比如黑镜里的《圣朱尼佩罗》,最后的镜头,机械臂在人类的意识接口来回运转操作,无数个意识接口组成了服务器机柜,无数个机柜竖立在巨大的黑暗机房中。这一幕极具冲击感,然而在现实中,这有可能发生吗?
前两天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他已经将自己的大脑上传到云端,并已经与自己的虚拟版本交谈过。对于永生的理解,马斯克的理念是将人格意识“下载”或“存放”在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上。据悉,该机器人原型机将在今年9月30日特斯拉AI Day上出现。
我们的科技留言板“有意见”如下
@坐小板凳的吃瓜群众:脑机接口应该和元宇宙一样,属于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从信息沟通的角度来看,目前无论是打字还是语音的传输效率都很低。通过脑机将人的思想直接变成数据进行传输,沟通效率会获得超出想象的提升,沟通效率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控制效率的提升,未来控制机器人在火星上干活可能还真不是梦想。然而科学技术的研发,既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但从马斯克旗下企业目前情况来看,这两项应该都有些欠缺了,只能说他画的人形机器人还是十分炫酷的。
@希望:今天的人类已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然而对自己1.4kg的大脑却知之甚少。同样是采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目前融资仅有5000万美元的Synchron跑在了已融资超过3亿美元的Neuralink前面。马院士的思想确实都上传到了云端——大家都看到了他每天发的推文。不论侵入式也好、非侵入式也好,只要科技往前走一小步,就能给5000万阿尔茨海默症、近4亿的抑郁症患者带来降低痛苦的希望!
@一只瓢虫:上传思维的副本虽说做出的选择和本体一样,但是问题在于本体做了事以后会形成积累,形成学习进步,而副本做了以后,对本体没有任何影响。再者,上传的只是一个副本,并非本我认知直接就移接到机器里面去了,这有什么意义?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当前软件工程团队正在试验基于AI代理的编码工具和大语言模型,以提高开发速度和质量。然而,AI编码工具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方式。开发者需要提供结构化的问题描述、明确的执行要求和相关上下文,同时建立适当的防护机制。AI不仅能处理重复性任务,还能识别和评估替代方案,从被动助手演进为工作流程推进器。成功的关键在于将AI视为合作伙伴而非快捷工具,并将其整合到软件交付的全生命周期中。
NVIDIA研究团队开发出名为Lyra的AI系统,能够仅凭单张照片生成完整3D场景,用户可自由切换观察角度。该技术采用创新的"自蒸馏"学习方法,让视频生成模型指导3D重建模块工作。系统还支持动态4D场景生成,在多项测试中表现优异。这项技术将大大降低3D内容创作门槛,为游戏开发、电影制作、VR/AR应用等领域带来重大突破。
Salesforce发布企业级AI智能体平台Agentforce 360,将AI智能体融入几乎所有应用中。该平台采用混合推理引擎Atlas,结合大语言模型的概率思维和业务规则的精确性,支持语音交互和深度集成。以Slack为主要界面,提供Agentforce Builder开发环境,能将非结构化文档转换为可查询记录。Salesforce内部已部署该系统,每周处理180万次对话,主动服务活动增长40%。
谷歌DeepMind团队创新性地让Gemini 2.5模型在无需训练的情况下学会理解卫星多光谱图像。他们将复杂的12波段卫星数据转换为6张可理解的伪彩色图像,配以详细文字说明,使通用AI模型能够准确分析遥感数据。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超越现有模型,为遥感领域AI应用开辟了全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