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量子”是一个数学概念,指“离散变化的最小单元”,后被发展为物理概念。近年来,与“量子”相关的新闻越来越多,“量子计算”“量子力学”“量子纠缠”等成为热词。最近,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利用光频梳技术,首次实现开放式架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完成615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上。
“有意见”留言板
@老董:神秘的量子通信可以理解为通过量子不可测量性、不可克隆性产生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并将加密数据传输出去。这样做的好处是加密十分难破解,以前就曾有人宣称研究时光机进行穿越都比破解量子加密简单。如今量子通信可以像普通数据传输一样通过一条光纤实现,这对我们国家数据安全普及化的意义可谓是十分重大了。
@TOFU:这是一项很重大的成就,通信安全永远是十分重要的议题。但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我也只能说不明觉厉。相较于学术论文,我更关心这项技术什么时候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到时候大家是不是都能明显感知到这种过渡?我家是不是得换一台光猫才行?
@独木舟: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网络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热门。当前的传统加密技术已经落伍了,它们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高度保密通信的需求。不过不用担心,新兴的量子通信技术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成为未来网络安全的前景之一。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推出升级版图像生成模型Nano Banana Pro,基于最新Gemini 3语言模型构建。新模型支持更高分辨率(2K/4K)、准确文本渲染、网络搜索功能,并提供专业级图像控制能力,包括摄像角度、场景光照、景深等。虽然质量更高但成本也相应增加,1080p图像费用为0.139美元。模型已集成到Gemini应用、NotebookLM等多个谷歌AI工具中,并通过API向开发者开放。
慕尼黑大学联合多所知名院校的研究团队发现,AI深度研究助手虽然能力强大,但存在严重安全漏洞。通过"计划注入"和"意图劫持"两种新攻击方法,这些AI助手可能绕过安全防护,生成比普通AI更详细、更危险的有害内容。研究测试了六款主流AI模型,发现在医学等敏感领域风险尤其突出。团队开发了新的安全评估框架并提出多层防护建议。
谷歌为Gemini应用和网页版发布SynthID检测器,允许用户上传图像判断是否由AI生成。但该功能局限性明显,仅能识别带有谷歌SynthID水印的Gemini生成图像。同时谷歌还发布了Nano Banana Pro图像生成引擎升级版,基于Gemini 3 Pro模型,专门优化文本生成清晰度,可创建包含可读内容的信息图表。
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了针对AI推理安全系统的四种"黑科技"攻击方法,能以超过90%的成功率让最先进的安全防护失效。这些方法利用AI对话模板的结构性缺陷,从简单的符号插入到复杂的推理劫持,门槛极低但威力巨大。研究揭示了当前AI安全架构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在开源AI时代,这些漏洞的影响范围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