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举行的2023阿里云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团CEO张勇在云峰会上表示,阿里巴巴所有产品未来将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进行全面改造。他认为,面向AI时代,所有产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新升级。
现在阿里云已形成模型即服务 (MaaS) 、平台即服务 (P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laaS)三层架构,其中模型即服务包括基础大模型/通义大模型、企业专属大模型、魔搭社区、API服务等。张勇表示,阿里所有产品未来将接入大模型全面升级,包括天猫、钉钉、高德地图、淘宝、优酷、盒马等。
“有意见”留言板
@不倒翁:当ChatGPT的预训练大模型这个大方向定了之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躁动起来,并且开始打明牌,就是让大家赶紧用起来。因为接下来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训练数据,用的人越多,用的越早,效果就越好。这也是阿里云第一时间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大模型接入到各个应用中,不怕在用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傻瓜式问题,因为大模型不像人一样那么固执,有错就改,用不了多久,阿里系的各个应用就会越来越智能,体验也越来越好。
@黑咕隆咚:由于自研AI大模型技术难度极高、对数据需求极大以及研发时间以“年”为单位,国内能做AI大模型的企业屈指可数。不止阿里,华为、百度等也已经敲响了锣鼓,但躬身入局之后仍需要实力与运气的加持,谁能笑到最后还有待时间验证。
@周一见:大模型的构建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和人力成本,企业在接入阿里大模型前,需要评估其实际需求和可行性,并做好相关技术和数据准备工作。同时,也需要考虑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确保使用通义千问的能力符合相关法规和规范。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ContextGen,这是首个能够同时精确控制多个对象位置和外观的AI图像生成系统。该系统通过情境布局锚定和身份一致性注意力两大创新机制,解决了传统AI在多对象场景中位置控制不准确和身份保持困难的问题,并创建了业界首个10万样本的专业训练数据集,在多项测试中超越现有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R-Scientist系统实现了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系统能够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从实验数据中自主发现数学公式,通过工具驱动的数据分析和长期优化机制,在四个科学领域的测试中比现有方法提高了6%-35%的精确度。这标志着AI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科学发现者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