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全球领先的通信基础设施、全球最大的应用场景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在边缘计算上表现骄人。创新研究公司GreyB今年2月的数据显示,全球提交边缘计算专利申请最多的10个组织中,有9个属于中国。排名前10的学术机构全部来自中国,北京邮电大学以189项专利位居榜首。
我国领跑全球的5G建设速度,为边缘计算需要的超低延迟提供了基础。同时,国内所具有的全球最大的边缘计算应用场景,反向催化边缘计算技术性能提升,使技术与应用加速形成良性循环。独特的数字化、产业化优势,不但为边缘计算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基础条件,也将为更多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奠定发展基础,进一步强化相关领域科技突破、创新引领的势头。
在万物互联趋势下,计算需求持续呈指数级增长,集中式的云计算中心越来越难以处理过于庞大的计算和数据,出现高延迟、网络不稳定等状况。而边缘计算中的边缘节点具有小型、多分布、贴近用户等特点,可减少传输延迟,让数据更安全。在这个意义上,“边缘”计算非但不边缘,反而渐入C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未来80%的数据与计算将在边缘节点完成。
我们的科技留言板“有意见”如下
@卡卡卡卡西:边缘计算的兴起,源于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对于计算、通信实时性、安全性的切实需求。国内无论是在建筑楼宇、工厂园区,还是交通城市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而这些场景也已经在各种内外因素推动下进行着数字化转型。市场决定需求,需求则是技术发展的最好动力。
@温酒斩化腾:边缘计算的发展前景广阔,被称为“人工智能的最后一公里”,但它还在发展初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框架的选用,通讯设备和协议的规范,终端设备的标识,更低延迟的需求等。当然,随着IPv6、 5G 技术的不断普及,其中的部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想彻底解决还需要一段不短的历程。
@凶狗睡大石:边缘计算对元宇宙也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在元宇宙这种对网络连接能力和计算能力都十分苛刻的场景中,边缘计算为元宇宙和现实世界同步的需求提供了解决思路。
@媒体搬运工:从当初的物联网到现在的边缘计算,端侧催生的技术演进一直在继续,特别是云计算、AI、连接技术、大数据、自动驾驶、区块链等叠加到一起,更是让边缘智能的进程不断提速。得益于我们的新基建,边缘计算市场将会充满发展机遇。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Meta为Facebook和Instagram推出全新AI翻译工具,可实时将用户生成内容转换为其他语言。该功能在2024年Meta Connect大会上宣布,旨在打破语言壁垒,让视频和短视频内容触达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目前支持英语和西班牙语互译,后续将增加更多语言。创作者还可使用AI唇形同步功能,创造无缝的口型匹配效果,并可通过创作者控制面板随时关闭该功能。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