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内部禁止讨论元宇宙”,“苹果不希望创造一个让用户逃离的虚拟世界”,诸如此类的话语在报道中屡见不鲜。可见,苹果是不大喜欢“元宇宙”这个概念的,但对AR/VR苹果一直很热衷,甚至对此酝酿已久,布局多年。
苹果上次推出新的硬件品类还是7年前的Apple Watch。而近日,商标申请文件显示,苹果已经在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等地提交了“Reality One”“Reality Pro”和“Reality Processor”三个商标的注册申请。这三份申请文件都提到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头显、护目镜、眼镜和智能眼镜”。也许,Apple AR/VR头显终于要亮相了。而苹果头显一经推出,势必将与VR一体机中的佼佼者Quest2展开竞争。
我们的科技留言板“有意见”如下
@细节:苹果的VR得卖多贵?VR头显价格有待继续平民化,VR内容不丰富仍是重要短板。虽说去年全年VR出货量超1000万,今年Q1全球销量翻两翻,涨势汹涌,但价格动辄八九千,便宜的也要2-3千,高频应用除了游戏就是影视,让很多人宁可花3-4千买个60寸电视也不会选择VR头显。而在内容上,比如大家常玩的赛车类游戏,虽然能让人有一些沉浸感,但游戏做工细节还是很粗糙,乐高风严重,动作类游戏活动大了,固定焦距画面会看不太清楚,期待未来抖音、B站等内容方能把VR内容做得更为丰富。此外,目前的VR设备还是不够轻巧,佩戴时间长一点对颈椎的压力不小,观影吃瓜子也不那么方便了……
@不倒翁:道路千万条,就是要这条!巨头们一窝蜂的抢占元宇宙入口,前有微软、谷歌,现在苹果也加入元宇宙战局。元宇宙有什么意义?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马斯克的观点,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虚拟世界中,所以在虚拟世界中折腾就好,比如登月、生娃、去火星。但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那么VR/AR带动的体验和技术创新就是值得探讨的,比如AR/VR能带动更轻设备下的更强算力、更强电力和更强的传输信息能力。可能会体验到真实世界中不曾体验的感觉,比如外太空、梦境等。
@周一见:元宇宙概念虽火,但实质性的产出与设想相差甚远,虚拟与现实高度融合的智能社会还需要时间。但还是相信苹果的头显产品,将会推动沉浸式体验进一步发展,只是希望门票“平民化”一点。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Meta为Facebook和Instagram推出全新AI翻译工具,可实时将用户生成内容转换为其他语言。该功能在2024年Meta Connect大会上宣布,旨在打破语言壁垒,让视频和短视频内容触达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目前支持英语和西班牙语互译,后续将增加更多语言。创作者还可使用AI唇形同步功能,创造无缝的口型匹配效果,并可通过创作者控制面板随时关闭该功能。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