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人工智能新算法,利用芝加哥2014年到2016年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的公共数据来训练模型。该模型可以提前一周预测未来的犯罪活动,准确率约为90%。
研究人员指出,以前的犯罪预测工具忽略了城市复杂的社会环境,并且没有考虑犯罪与警察执法效果之间的关系。而新模型通过观察离散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坐标,还将公路、火车站和公车路线等交通工具信息作为运算因子,来预测犯罪。此外,该模型还揭示出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某些偏见。
我们的科技留言板“有意见”如下
@不倒翁:听说过针对气象的精准预报,比如将城市区域分解成许多个1公里×1公里的网格,实现两个小时内每个网格的天气预报,而这都需要对过去10年的海量雷达数据进行处理、训练和分析,预测还往往不那么准确。现在把一个城市划分为1000英尺(300米)的一个个区域,通过历史数据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预测未来某个人将会实施某项犯罪行为,这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TomandJerry:表格蹲点已进化成了AI蹲点。涂子沛在《大数据》中就介绍了犯罪之都纽约的一个巡警杰克梅普尔通过地点标记和图表记录案发时间找到犯罪的规律,全城推广成功将地铁的犯罪率降低了27%,由此还诞生了计算统计学(CompStat)。如今表格分析已发展成为了AI,更加精准。这就是告诫人们想走捷径做劫匪也枉然。
@周一见:2002年美国电影《少数派报告》已经“预言”,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可以利用具有感知未来的超能力人——“先知”来预测并阻止犯罪。现在,AI充当了这一角色,但正如片名一样,90%的准确率,意味着”少数派“的存在,而那些即将犯罪的人又该怎样处理?AI预测犯罪的可行性,也许需要先考虑这些问题。
@锐角:作为一集不落看完五季《疑犯追踪》的人,对AI预测犯罪这个场景太熟悉了,现实版AI虽然还在萌芽阶段,但是潜力巨大。我想未来的警务模式也许是AI技术+公安系统数据+视频监控系统融合的大数据公安警务模式。
@独木舟:对信息的有效解读是个科技难题,AI如何实现读心术?犯罪行为是心理层面的问题,也是AI最难突破的情感分析能力。AI算法随着数据质量、网络覆盖、技术升级,其预测能力会大幅提升,但预测犯罪的可靠性还有待考究。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阿里云CEO吴泳铭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AI需求增长如此迅猛,以至于服务器部署速度无法跟上客户需求。公司正在对GPU进行配给制,优先满足使用全套阿里云服务的客户需求。过去12个月,阿里巴巴在AI相关基础设施上投入1200亿元人民币,预计三年预算可能超过当前的3800亿元。阿里云智能集团季度营收达56亿美元,同比增长34%。
这项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腾讯开发的LaSeR技术,发现了AI在生成答案最后一刻会无意中透露对答案质量的评估。通过观察这个"最后一词效应",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让AI高效进行自我评估的方法,在几乎不增加计算成本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AI的自我验证能力,为构建更可信的AI系统开辟了新路径。
OpenAI为ChatGPT推出"购物研究"新功能,恰逢假期购物季。该功能面向免费和付费用户开放,支持移动端和网页版。用户询问购物问题时,ChatGPT会提供个性化购物助手服务,通过一系列问题帮助用户筛选价格、用途和功能偏好。该功能基于专为购物任务优化的GPT-5 mini版本,从优质网络资源获取产品信息。OpenAI计划推出即时结账功能,允许用户直接在ChatGPT内购买商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开发的NEO模型颠覆了传统视觉语言AI的设计思路,从模块化拼接转向原生统一架构。仅用3.9亿图文配对数据就实现了与大型模块化系统相媲美的性能,证明了端到端训练的有效性,为AI系统设计开辟了新路径。